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
最近,42岁的知名主持人谢娜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自爆患病——

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,内容如下:

坐标武汉,25岁,文科女,研究生。 刚进体制内,感觉和周围格格不入。 性格内向,不会和领导打交道,不爱逛街和聊八卦。 单位里的条条框框也很多,现在入职3个月了还是不习惯,每天上班都好煎熬。 母胎单身,不想恋爱,不想结婚,没钱买房,不想啃老,下班回家只想窝在家里撸猫。 上了那么多年学,本以为自己是人才,结果发现只是人口。 我 emo 了。

点开评论区,无数人共鸣——

有学生说,自己现在高三,成绩一直在前10,但最近一到考前就睡不着,又不敢告诉任何人; 有程序员吐槽,29岁了,爸妈每个周末都帮他安排相亲,可他内心不想结婚,又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,每次都硬着头皮去,工作996,放假了也没有得到放松,身心俱疲; 有二胎妈妈倾诉,辞职在家全职带娃,有了二宝后精力明显跟不上,最近打算找工作,但发现和社会已有些脱节,压力大的时候会忍不住冲老公发火; ……

成年人的崩溃,往往是无声的。

这样的状态,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:精神内耗。

而精神内耗,正是抑郁症的前兆。

人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内耗?

归纳下来,大致有4大类原因:

可能是缺乏自信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一书中提到:“自卑感从婴儿期就存在。”

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,不同的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的人自信心越来越强,而有的人却仍然深藏着内心深处的自卑。

内耗也可能是由于过于在意他人。

特别在意他人的人,往往共情力强,懂得换位思考。

然而,也正如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卡伦.霍妮所说:“好人的内核是一个疲倦的灵魂。”

这样的人,连发个朋友圈都是负担:和男朋友约会完想发合照,结果想到有闺蜜刚分手,算了。

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才会过度解读与人相处的小细节,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、一条微信,而让自己左右为难,情绪低落。

第三种可能,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。

习惯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作比较,比如身边的同事、同学、朋友等,渐渐地陷入内心的自责。

还有一种可能,是过于看重结果。

每次做一件事情,一边力求做到最好的成效,一边害怕最坏的结果,如履薄冰,畏首畏尾,压力倍增。

长期陷入精神内耗,有多可怕?

《纽约时报》作家詹姆斯·克利尔曾提出过两个概念:「关注圈」和「影响圈」。

越是内心敏感的人,越要学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分开——

把父母的期望和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分开;

把优秀的同龄人和平凡的自己分开;

把工作和生活分开;

这就是曲别针策略——可视化你的习惯,例如,朋友圈打卡、撕日历本、给日历打勾、理财记账等。

量化行为,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变化和进步,更容易坚持哦。

5、运动

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,主要是两种物质:

多巴胺和内啡肽。

多巴胺的产生靠刺激和奖赏,是外界驱动;

而内啡肽的产生靠的是心血和汗水,是内在驱动。

研究表明,当我们运动30分钟以上,就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。

最容易入门的运动,比如,跑步。

它没有门槛,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,一双运动鞋,随时就能出发。

作家村上春树从33岁那年开始跑步,到现在已经坚持了30多年,他说:“当受到别人责难,抑或觉得委屈时,我总是比平时跑得更远一点。”

他还从跑步中获取了创作灵感,写下一本名叫《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的书。

所以,如果你感到不快乐,就去跑步吧。

跑三公里专治各种不爽,跑五公里专治各种内伤,跑完十公里,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。

6、多出去走走,多看看书

多出去走走,去看看世界,晒晒太阳,拍照记录一下周遭的世界。

另外也可以看看书。

以下是几本众多心理学家都推荐的好书,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——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

《自卑与超越》

《爱的艺术》

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,而想得太多。

以上这些,或许并不能直接解决你生活中的困境,但相信假以时日,一切总会慢慢好起来。

最后的最后,引用知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话:

“绝大多数我们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发生,而绝大多数好事发生了,我们却视而不见。”

无论你怎么度过今天,明天都会来。

区别在于,向内消耗 or 向外行动,你会怎么选择呢?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